自從念了腦科所,不論在校內校外,常常要回答上述的問題。每年研究所招生季節,更會遇到以前的同學這樣問我。
復健專業訓練結束後,毅然決然進入臨床腦造影相關的研究,當初所抱持的理念是希望能為復健領域,建立更多的實證證據,也希望能為國內復健相關研究領域,開拓另一個視野。然而,對我而言,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,也許臨床議題已經接觸一段時日,但那些生冷的尖端腦造影儀器幾乎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。
好在,這個在陽明大學醫學院算是相當年輕的研究單位,教師們的熱誠與專業,讓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,獲得很好的收穫與啟發。他(她)們的衝勁與積極,常會讓我這個後進晚輩覺得相當汗顏,因為他們花在研究上的時間,絕對不亞於任何一個學生,更不用說還有繁忙的公務得處理,也因如此,在陽明大學眾多師生的努力與奮鬥,<神經科學與行為學>學門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國內的翹楚(註一)。
相較於神研所探討基礎神經生理/神經科學機制,腦科所的成立宗旨,乃在整合跨領域科技,解答神經、精神疾病的問題。以臨床實務為導向,是和神研所最大的區別。所進行的研究,最終都是要回答或協助臨床議題的解決。
這裡的成員組成非常多元,橫跨理工醫農背景的學生,大家各司其職,一起為跨領域整合研究,做最大的貢獻。不用擔心自己的能力,畢竟國內大學並沒有腦科學系,但這裡的學習環境,會讓你清楚了解原來這就是當今的顯學—腦科學研究。
「念完腦科所,會不會有什麼執照證明?」
「不會。」
然而,對於一個本身就是醫療專業人員,將會讓自己除了在專業領域之外,也能具備獨立研究的能力,更具有科學素養。對於非醫學相關的人員,除了同樣可以獲得上述的訓練,未來也是可以持續投入腦科學研究,並在自己原本所在的領域,與腦科學研究做媒合,將腦科所的核心宗旨之一—跨領域整合,最最大的發揮。
註一: 根據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統計,陽明大學在該學門臺灣排領第一。 |